陈家强网志:争取「走出去」
上星期我凑巧接连参加了两个大学举办的活动,分别和港大学生会经济及工商管理学会的委员,以及就读科大工商管理硕士课程的学生见面,就不同话题交流分享,严肃如「一带一路」带来的机遇,轻松如我以往的教学经验,大家都相谈甚欢。
其实离开科大商学院不经不觉已经差不多八年,加入政府后我不时出席不同院校或学生团体举办的活动,除了让我可以稍稍重拾教书的乐趣,最重要的是给自己了解新一代青年人想法的机会。
说是新一代确是没差,话说我和港大学生会经济及工商管理学会的同学见面时,说到自己1993年从美国返港执教鞭,他们当时或许年纪尚小,那知原来他们根本还未出生,看着他们略带青涩的面孔,处处流露真挚诚恳的态度,真的不禁要叹句光阴似箭。
当日和同学们谈到我在科大执教的经验,特别提到学生交流这个早前被热烈讨论过的话题,撇开不谈强制与否、是否非到内地不可,当时我就指出自己一向主张学生离开香港到其他地方交流,因为有扩濶视野的机会,总是难能可贵的。记得我又以在科大筹办环球商业管理(Global Business)课程为例子,说课程其中一个特点、应该说是卖点就是要求学生必须到其他地方交流。
科大当时实为学界中的先行者,除了在Global Business的课程外,更在整个商学院推动学生交流,初期集中到欧美的大学,并随着内地越来越开放,便增加到内地的交流机会。发展至今,科大商学院有半数学士课程本科生已可在四年的大学生涯中选择一个学期到其他地方作交流。
数天后我参加了科大MBA举办的一个财经会议时,再次确定自己的看法是对的。当日出席的同学有百多名,大部分是第一年修读的学生,亦有已毕业的同学。我们一起分享对「一带一路」为香港带来的机遇的看法,这些同学来自不同国家,有香港本地的、海外来的,以及内地来的,就是因为大家背景不同,文化有异,所以每每有人能提出精辟独到的见解。
科大的MBA课程可以説是学院的旗舰课程,而我认为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组成非常国际化及多元化。以我理解,今天修读课程的学生大半来自美加、欧洲及亚洲其他地方,内地及本地生则占约四成。很多学生,包括内地生都是有见课程的收生和内容着重多元而报读。所以糅合不同文化、顾及学生需要就是当年我们打造课程品牌之法,在以10年多时间建立起的品牌,要矢志维持一个国际化的教学环境,实在需要苦心经营。
其实当一个地方拥有国际化的教学环境,自然可以获得有实力的院校青睐,好像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就选择来港设分校,及将它的亚洲EMBA课程移师香港开办,想必明白到香港多元兼容的环境可以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精英报读。政府亦已积极回应,批出俗称「白屋」的摩星岭域多利道前扣押中心用地作其校舍。
有别于硕士课程,我当然明白现实里不容易为学士课程本科生提供一个国际化的环境,正因为如此,学校更加应该把他们「送出去」,目的地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他们都有这些机会,特别是对于修读工商管理课程的学生而言,更加应该争取「走出去」,因为香港作为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国际金融市场,需要的正是具国际视野及内地经验的精英,这样才可吸引人才汇聚,让香港这个品牌保持优势。
(以上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陈家强5月3日在其网志发表的 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