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大学公布「香港-中国内地经济融合指数(1990-2019)」
为庆祝香港回归中国25周年, 岭南大学( 岭大 ) 香港商学研究所 推出全港首个「香港-中国内地经济融合指数(1990-2019)」,采纳从1990年至2019年期间的多项经济融合文献,并分析不同来源的档案资料而成。结果发现,香港与内地两个经济体随著时间的推进,已变得高度融合并相互依存。调查结果又显示,两地经济融合对本港经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不过,亦对本港的经济发展和管治带来一系列问题,需要进行政策探讨,寻找解决方案。
由岭大研究团队制订的「香港-中国内地经济融合指数(1990-2019)」一共包含了三个维度,分别为:驱动力(Drivers,例如制定降低跨境经济活动交易成本的制度安排)、通过量(Throughput,即双方的贸易和投资活动),以及结果收敛(Outcome Convergence,如经济融合导致的市场同质化和市场对称性的影响),每个维度的指标检索来自政府来源和国际组织的档案数据,包括香港政府统计处、中国国家统计局,以及世界银行等(图一)。
研究结果显示,两地的经济融合指数在过去30年间呈逐步上升趋势(图二),该融合指数在1990年代初处於低水平(少於10点),但自接近1997年香港回归开始上升(超过20点)。在2003年,两地签署了第一个「内地与香港关於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并推出自由行,指数上升加速,至2008年金融海啸前已超过60点。此后,两地经济融合水平一直稳步增长,香港在2013年起被定位为内地「一带一路」倡议的连接枢纽时,指数已高於80点,直到2019年研究期末,两地经济融合指数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超过90点。
至於编制「香港-中国内地经济融合指数(1990-2019)」的三个分项指数方面,通过量在早年两地的经济融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2006年的CEPA成为主要的推动力,促进两地经济体的密切合作。总体而言,三个分项指数在研究期间均呈递增趋势(图三)。
岭大市场及国际企业学系教授崔耕教授 指出,经济融合有助消除香港与内地之间在贸易和投资方面的壁垒,解放生产要素,鼓励经济实体之间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和生产。他说:「香港与内地的经济融合水平从1996年起稳步增长,直到2019年达至显著的高水平。我们发现,融合指数与香港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整体正向的长期关系,指数与数项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长成正比,包括本地生产总值(GDP)、人均本地生产总值两项(图四、图五),这表明经济融合是本港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者。此外,房地产价格亦与经济融合度成正比(图六),因为随著资金从大陆流向香港,愈来愈多的风险资本家通过投资房地产来实现投资多元化,导致住宅楼价持续上升,而楼价的上升,亦带动本港贫富悬殊情况,使香港成为世界上坚尼系数最高的城市之一(图七)。」
他说,持续的经济融合亦让两地的双边价格均等化,融合指数与价格变异系数之间的负相关关系表明两个经济体之间的物价趋向相近(图八)。
崔教授表示,经济融合上升似乎与部份社会指标成反比,例如市民的幸福感(图九)、对政府的满意度(图十)和对香港未来的信心(图十一)等,后两者都由2000年代中期起反覆下降,可能与贫富悬殊和楼价高企有关。
崔教授认为,是次研究结果为两地经济融合与其他社会经济指标,以及公众对政府和社会的民情提供了量化分析。他指出,两地关系一直是社会激烈争论的议题,但经济融合能否带来社会凝聚力和长期稳定,仍然未有定案。他相信是次研究的发现,对於政策制定者和研究人员未来分析和制订公共政策时,将会成为其中一项重要的参考。
有关「香港-中国内地经济融合指数(1990-2019)」完整报告将於国际学术期刊《亚太商业评论》(Asia Pacific Business Review)上发表。
图一、
有关 指数 的 指标和数据来源
驱动力 | |
通过量 | |
结果收敛 | |
图二、
香港-中国内地经济融合指数( 1990-2019 )
图三、
三个分项指数 ( 1990 – 2019)
图四:本地生产总值
| 图五:人均本地生产总值
|
图六:房地产价格
| 图七:坚尼系数
|
图八:双边价格变异
| 图九:市民幸福感
|
图十:对政府的满意度
| 图十一:对香港未来的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