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出没注意
渔护署2002年起进行全港生物调查,一级农林督察邓咏诗是蛇的专家,与拍档定期巡查郊野公园和人迹罕至的岛屿,记录蛇的分布情况,包括出没位置、品种、性别、年龄等。
「香港有52种蛇, 20种有毒。蛇在食物链中既是捕猎者,也是猎物;会捕食老鼠和昆虫,也会被蛇雕、大白鹭等捕杀。蛇的数目多寡直接影响其他物种数目,在平衡生态系统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不分昼夜 定期调查
香港其中一种最常见的蛇是青竹蛇,带微毒,觅食时采取守株待兔的方式,静候猎物接近才行动。它的外观与无毒的翠青蛇相近,容易被人混淆。「两者主要的分别在于头部,翠青蛇的头和眼是圆的,只吃蚯蚓;青竹蛇头部呈三角形,眼睛酷似猫眼,瞳孔如一条线。」
横纹后棱蛇较为罕见,只在西贡和八仙岭一带出没,栖息在溪涧旁,以鱼为粮,调查员一年只遇见它们一、两次。
至于无毒的缅甸蟒蛇,长大后可达六米长,主要的食物是哺乳类动物,它是本港蛇类中唯一受保护的。
由于不少野生动物爱在夜间活动,调查人员也会在晚上巡逻。即使不见蛇踪,见到蛇皮也可作研究用。「蛇每隔数月就会褪皮,只要点算蛇皮上鳞片的数目,便能推断其品种。」
邓咏诗说,一般人觉得蛇非常恐怖,有毒又会咬人,其实只有一些蛇有毒,而且大都不会主动攻击人。若不幸被蛇咬,最重要保持冷静,牢记蛇的外形和特征,立即前往医院求医。
教育中心 推动保育
香港有不同类型的生态环境,如红树林、溪涧等,加上位处热带和温带之间,孕育出众多物种,包括原生植物、鱼类、雀鸟、昆虫、两栖及爬行动物等。这些自然界的生物互相依存、制衡,有助净化空气和水质、调节气候、平衡生态。
渔护署积极维持生物多样性,更于三年前在鰂鱼涌设立本地首间 林边生物多样性自然教育中心 ,展出变色树蜥、香港瘰螈、五线无须鲃等多种「冷门」本地生物,让大众更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
办同乐日 教育公众
渔护署今年首次联同20多所大学、民间组织和环保组织合办 香港生物多样性节 ,本月起一连三个月举办逾120项活动,包括亲子游、展览、讲座、工作坊、导赏团、比赛和义务工作等。重头戏之一是11月15日在尖沙咀九龙公园举行的香港生物多样性同乐日,设有公众讲座、工作坊、观鸟和树木导赏团,以轻松的手法引导公众了解和珍惜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