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讨水资源管理策略
政府早于2008年推行《全面水资源管理策略》(下称《策略》),提倡「先节后增」策略,强调先透过公众宣传及教育推广节约用水,控制用水需求的增长。在供水方面,我们一直积极在雨水、东江水和海水冲厕以外,开拓新的供水水源,包括海水化淡、再造水及重用洗盥水/集蓄雨水。我们在2014年已就《策略》展开检讨,包括评估本港现时至2040年的长远用水需求及供应,并希望就上述六项供水水源订出合理比例,令我们能更妥善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挑战。有关检讨预计明年完成。
首先,在海水化淡方面,我们于去年11月已为第一阶段的将军澳海水化淡厂展开设计工作,过程中会参考外国经验(包括水务署的同事曾先后考察过新加坡、西班牙及美国等地的相关技术),研究引入适合的创新设计,例如能源消耗较少的处理过程,以及先进的能源回收系统等,增加厂房的能源效益。首阶段的海水化淡厂每日食水产量达13.5万立方米,约相等于现时香港平均每日食水用量的5%。有关厂房位置亦预留了空间,可把食水产量扩大一倍。
在再造水方面,经过技术和成本效益研究后,政府正计划在新界东北部地区(包括粉岭和上水),利用石湖墟污水处理厂的排放水,进一步处理成为再造水,用于区内冲厕及其他非饮用用途。我们现时已开展相关设计、财务、法律框架等方面的研究,预计可于2022年起分阶段首先供应再造水至上水及粉岭。水务署亦会继续研究在其他未有海水冲厕的地区,引入再造水的可行性。
此外,政府亦计划在合适的新工务工程项目中,加入设施以重用洗盥水及集蓄雨水作非饮用用途。至今,我们已在超过50个工程项目中,包括学校和其他政府设施,装设了重用洗盥水或集蓄雨水系统。而在规划一些大型新发展项目时,例如安达臣道石矿场用地发展,我们会预留空间和配套设施,以便日后可行时推行重用洗盥水及集蓄雨水。
近年有议员建议,政府应该利用雨水排放隧道中截取的雨水,又或扩大集水区。事实上,我们在多年前规划荃湾、荔枝角及港岛西等雨水排放隧道时,已经研究了不同的雨水回用方案。我必须指出,不同于在水塘所收集的雨水,一些流经已发展地区的路面及其他建筑物表面的雨水,会受到汽车废气、油污、鸟粪、垃圾或其他污染物所污染,因此这些雨水必须先经过适当处理才可供巿民使用,以保障公众卫生及健康。当时的研究结果显示,各项回用方案均需要投入大量资本,包括适当的处理、建造额外的隧道、管道及抽水设施等,因此未能符合成本效益。然而时至今日,相关的成本数据及技术情况或许有所变化,我们会以开放态度检视在雨水排放隧道及蓄洪计划中回用雨水的各种可行方案。至于扩大集水区的建议,由于目前本港集水区面积已达300平方公里,约占全港面积三成,在目前本港土地短缺的情况下,要进一步扩大集水区的可行性不大。
此外,亦有不少议员建议政府可参考新加坡的“Active, Beautiful and Clean”水计划(即ABC水计划),将一些水道、明渠或水塘活化为巿民可享用的亲水设施。事实上,行政长官早已在去年的施政报告中提出,在大型排水改善计划中加入活化水体的意念,推广亲水文化。政府现时正筹划三个大型的活化水体项目,即东涌河河畔公园、安达臣道石矿场用地发展中的防洪人工湖及活化观塘翠屏河,我们会为这些排水、蓄洪设施进行绿化及重塑自然生境,令它们成为巿民可以享用的社区设施,并在顾及公众安全的前题下,让巿民进行适合的近水活动。再者,渠务署近年来一直在雨水排放管理方面,参照「海绵城巿」的理念-顺应自然、弹性适应,利用绿化天台、透水路面等,促进雨水渗透,减少地面径流。
对于社会上各种增加和善用水资源的建议,我们会继续持开放态度,虚心聆听。特别在面对气候变化带来极端天气的威胁,以至广东省各地区对东江水需求亦日趋殷切下,本港亦有责任发展自身的供水水源。然而,我亦留意到近年社会在探讨这个课题时,有时会渗入一些不必要的政治观点,我认为这样既无助我们客观探讨各项供水方案的技术可行性、成本效益以至各方面的利弊,也不会为我们社会所面对的政治争拗带来可行的出路。我希望大家能继续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务实探讨本港的水资源管理策略,从而订出最切合本港实际情况的供水来源组合和比例。
(以上是发展局局长陈茂波4月17日在网志发表的 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