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局长出席「『国际贸易 香港经验』论坛--新领域 新科技 新模式」致辞全文(只有中文)
以下是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局长邱腾华今日(十一月六日)在上海出席「『国际贸易 香港经验』论坛--新领域 新科技 新模式」的致辞全文∶
各位来宾、各位香港来的朋友、上海的朋友、内地的朋友,你们好。我非常荣幸今天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博览会)这个场合,这个对国家非常重要的场合上,用「香港 进」作为主题,跟大家分享经验。
今天的论坛主题是「国际贸易 香港经验」,我相信你们到来,最想听的是接下来其他主讲嘉宾的演说,分享香港在国家贸易发展中的一些具体经验;但容许我作为香港特区政府的代表,把香港在国家的发展历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作为论坛的开场发言。
香港参与国家这次博览会,使用「香港 进」,英文是「Hong Kong In」作为主题。这不单只是一个象征性的标志,过去一年,我们在准备参加这个博览会时,我们不是一开始便把设计意念交给广告公司去做设计,或是交由其他工作层面的同事去设计香港地区展示区,而是利用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的方法先作构思。这个方法着重的不在最后的结果,而是在中间的过程中,可以把有机会参与的不同代表聚集起来,讨论怎样参加这个博览会。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很自然会回顾香港在国家贸易发展中所担当的角色。我们用了「香港 进」三个字,用最简单的方法表达香港在国家经贸发展中的地位。当然,我们一定要说明是「香港」,因为香港是国家的一部分,是一个特别行政区;但「进」是有特别的意思的。
昨天行政长官向习近平主席介绍香港地区展示区的时候也说过,「进」有三个意义:第一个就是香港的「位置」。国家很多对外或者是从外地输入到内地的贸易都是通过香港,这是香港的地理和经济位置。有一点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香港的优势不单是地理位置,不单是作为国家的南大门,不单是因为香港有一个很好的港口和基建,而是还有一个国家给予香港在宪法上很重要的地位。香港特别行政区有别于其他内地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和深圳,可以按照《基本法》第116条及第151条,以「中国香港」的名义参加国际贸易组织,譬如说香港是世界贸易组织的独立成员,我们也是一个单独的关税地区,可以直接与其他地方进行贸易谈判,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等。可以说这些优势不单是一些看得见的,也包括一些看不见,但对商业社会来说很重要的条件。我们是进入国家的大门,也是一个重要的枢纽。
第二是进步、进阶和提升台阶的意思,这跟国家的进步也有关系。过去四十年来,香港把握了国家几个重要的机遇,一同进步。这进步不是指我们多做一点或国家跑快一点,而是指两方面同步、同样进步。
第三,在今天国际贸易形势中最重要的是,国家包括香港面对国际之间不同时间的经贸挑战时,要怎样去面对。简单来说,「香港 进」说明了我们的态度。在国际经贸发展之中,香港只会「进」而不会退,这正如国家主席今午在国际场合里说,中国的经贸大门不会关上,只会越来越开放,这也是香港一直以来的取态。无论是我们参加国家今年这个最重要的进口博览会、我们担当的角色、我们过去走过的路,还有我们怎样面对未来,我们的立场都是「进」。我刚说过,香港不单是一个拥有七百万人口的城市,我们过去几十年的发展正好证明了在国际贸易、自由贸易上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是指国家跟香港是一个共同体,我们能为国家服务;但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指其他外国企业可透过在香港投资营商,跟内地做生意、交流,外国资本也可以透过香港去做。这说明香港的名声就是来自国际自由贸易带来的好处,这好处不是单单由一方去独享,而是与所有参与的一同分享。
国家于一九七八年推行改革开放,今年是四十周年。四十年来,最明显看到的是香港周边的地区,尤其是深圳,由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内地最发达的城市,人均收入是全国中最高。此外,国家改革开放,香港人成为进入内地市场的第一批人,正如在座很多位就是在一九七八年国家开放的时候开始在内地做生意,把生产线投放到内地,利用这里的土地和较低人工的优势;与此同时,我们也为内地带进了生产和营商的经验,协助开拓了很多市场。在这四十年来,香港跟国家在共同发展上有一个很好的成绩表,国家过去四十年GDP(本地生产总值)的增长约为二百二十倍,我相信这在全球和人类历史中,是非常不容易达到的,可算是一个纪录;当中人均GDP的增长更是一百五十倍,包括把超过几亿人从贫穷线提升过来。香港也有很多改变,我们四十年前原是一个生产基地、世界工厂,但是在短短十至十五年间,香港也因为进入内地巿场而改变了自己。你可以说这是一个改变,也可以说是一个进步,中间我们也面对很多挑战。但总的来说,香港在这个过程中不单是一个「贡献者」,也是一个最大的「受惠者」。
这个机遇不单只出现一次,二十年前,大概于九十年代后期,国家讨论是否进入世界贸易组织(世贸),香港作为世贸成员之一,当然欢迎并推动国家进入世贸。在这第二个浪潮中,香港也发挥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作用。香港从生产业转型到服务业,从投资者转型到专业服务的提供者,把整个内地市场连接至世界市场,这个过程跟一九七八年的第一个浪潮相比,可能当中内地的进步较香港的进步更大。内地的服务业在过去二十年增长相信超过十五至二十倍,香港的服务业虽然也有增长,但在量方面没有这么大的增长,但是我们仍然选择循这个进步的路线去把我们的专业服务提升。今天香港的专业服务不单提供高端服务,不单是与国际接轨,还可以把国际的经验与内地的需求连接起来。全球有很多个专业服务中心,包括金融方面,有伦敦和纽约等,但最能够了解国家的需要、能够了解亚洲区整体的发展情况、能够把国际最好的东西与内地市场连接,就只有香港。香港是最好的平台和商业枢纽。
二十年前国家进入世贸时,对外贸易整体来说,作为一个经济体,在全世界占第十一位。今天,以对外贸易计算,国家是全球第一,短短二十年由第十一位攀升至世界前列。至于香港,二十年前的排名是第七位,今天还是第七位,可以说我们没有太大的进步,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保持这个位置,尤其是今天经贸这个「大饼」比起二十年前的改变是翻天覆地的。我们的排名虽在同一位置,但国家仍然是我们的最大贸易伙伴。国家进口货物方面,有百分之十五是通过香港的,而香港今天有超过百分之五十的进出口贸易是与国家有关,所以虽然香港的排名不变,但是量和份额是越来越大。
第三个最大的机遇就发生在今天,过去五年国家积极倡议「一带一路」发展,今年还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定为重点政策,两者给予香港第三个而且是更大的机遇。跟过去一样,我们要配合国家、共同发展、往外面走,扩大国家在世界贸易舞台上的地位。在这个新的机遇中,香港当然不会退,还要继续努力。稍后你们便可以听到冯国经主席分享他丰富的国际金融经验,还有银行家、企业家和法律方面的专家,会从不同方面讨论。
最后,昨天我听到习主席在进口博覧开幕发言总结的时候用大海作为比喻,说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在风雨过后,大海还在。这令我想起在九月底的时候,我跟二十位企业家到美国首都华盛顿访问。那时候大概是中秋节,中美双方采取新一轮的关税措施,是中美贸易关系的一个新低点。在美国的时候,我参加了一个美国智库Atlantic Council(大西洋理事会)举办的论坛。当时我在会议上发言时也用了一个差不多的比喻 :以全球气候来说,由于地球的转动,有些风总会由一个方向吹到另一个方向,好像香港一样,夏天时吹西南风,冬天时吹北风,外国人叫这个做Monsoon。西方人说风是从地球某一个位置,从一个定向吹向一个共同的方向,用英文来说就是trade wind「贸易风」。为什么说是「贸易风」?因为风通常在同一时间有一个固定的方向。中西历史上很多商人利用这个「贸易风」扬帆出海,共同谋生,共同去做贸易。这个「贸易风」不单只是一个国家,一条船或一个民族会利用,而是大家会有来有往,利用大自然的共同风向去进行贸易。
当时我也说过,出海开段,我们当然会利用当时的风向prevailing wind,但出海后、期间一定有风风雨雨。当有风风雨雨的时候,我们可以作出什么选择?我们会否因为大风大雨,就会停止出海?或者是我们在大海中心时会弃船跳海,不理会其他人?还是我们同坐一条船,一起迎浪而上,迎难而上?我相信这就是今天国际间不同地方区所面对的共同挑战。
国家举行进口博览会,正正说明国家的门越来越开,也证明香港过去几十年来所采取的位置、功能、角色,还有我们的态度,也是只有「进」,没有「退」。我相信今天会有很多专家会分享他们的经验,我希望大家可以利用今天的时间,多多交流,多认识香港,也希望在往后的日子在香港或其他场合再见到大家。谢谢!
完
2018年11月6日(星期二)
香港时间20时0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