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太空所与中美四校携手进行实地遥感实验 采集珠江三角洲城巿不透水层真实数据
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太空与地球信息科学研究所 (太空所)日前联同印第安那州立大学、武汉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就珠江三角洲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和城市形态开展了一项联合实验。该团队于去年9月出版了一部相关研究专著,名为《热带与亚热带城市不透水层遥感》。
此项目由中大太空所张鸿生教授领导,成员包括中大林珲教授、印第安那州立大学翁齐浩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陈杰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樊风雷教授,以及一名博士后研究员和十名研究生。研究团队实地考察了珠江三角洲地区著名的水土保持技术,如堤防建设、土地复垦和基塘景观,这些技术对当地多年来的农业兴盛和可持续性发展至关重要,但由于珠江三角洲的环境在过去的35年经历粗犷的土地开垦和城市化改造,使流域管理成为一项重大挑战。
是次实地考察旨在获取珠江三角洲地区所有有关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最新最真实的资料,与从卫星影像所得的相关数据相验证,特别是当地城市不透水层的准确性。研究团队采用实验日志记录观测到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的有关资讯,并将资料与无人机、Spectra Vista野外光谱仪、GPS资讯和照片资料连接到一起。
研究人员沿著不同城市进行随机采样,足迹遍及广州、佛山、番禺、南沙、增城、惠州和深圳。他们成功采集了140个600佛山米大小的样本资料,所收集的城市地表资讯包括:1)建筑物的数量、维度、密度、建筑材料、屋顶材料、街区延伸方向;2)树木覆盖维度、密度、种类、草地和灌木;3)不透水层(如道路、车道、停车场等)的种类和性质,及其老化状况;4)开阔水体(湖泊,河流和水库等);5)土壤和裸露地表。
中大太空所所长林珲教授满意实验的成果。他表示︰「是次实地考察获取了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的最新资料,这些资料将会为遥感图像分析提供有价值的资料来源,用于检验海岸城市化和三角洲环境下的环境演变。」
是次实验的资金主要来自香港研究资助局的「应用光学和极化合成孔径雷达数据改进估算亚热带湿润地区城市不透水面」项目,以及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的联合资助。这项研究亦是国际地球观测组织全球城市观测和信息创新项目组(GI-17)的国际合作项目「热带和亚热带城市不透水层制图研究(ISMiTSC)」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