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供应 持之以恒

22.01.2017  15:10
行政长官日前发表了新一份题为「用好机遇 发展经济 改善民生 和谐共融」的2017年《施政报告》,作为本届特区政府重中之重的工作,房屋及土地供应继续占相当的篇幅。我相信大家都认同土地供应对维持房屋、经济及社会的持续发展十分重要,故过去几年政府的施政重点都是希望多管齐下,提供足够的短、中及长期土地,以满足与日俱增的住屋需求,支持经济持续和多元发展,并确保本港有所需的基建设施,以提升香港的整体竞争力,改善市民的生活质素。

 

我们在土地供应方面的努力已渐见成效,尽管过程中遇到不少困难,但只要我们继续持之以恒、迎难而上,楼价高、租金贵、用地缺等困扰香港多年的问题,定可逐步解决。过去数年,我们透过更改土地用途和提升发展密度,包括透过土地用途检讨物色的210多幅房屋用地、启德发展区、钻石山综合发展区、三个石矿场的重用、铁路物业发展项目、市区重建项目等,合共可提供超过38万个住宅单位。在中长期方面,各个新发展区和新市镇扩建,加上正在规划的潜在铁路物业发展项目,则可提供超过22万个住宅单位,及超过860万平方米工商业楼面。总的来说,各项短中长期土地供应项目可提供超过60万个住宅单位。

 

不过,香港未来仍然要面对相当多的挑战,而土地的持续供应便至为重要。根据政府统计处的最新人口及家庭住户估算,香港的人口及家庭住户数目预计会继续增长,尽管幅度有所放缓,但由于平均每户人数持续下跌,住户数目将比人口增长速度更快,预计由2014年的243万升至2044年的293万,约增加50万或平均每年0.6%,加上居住环境欠佳的住户需求,我们在觅地建屋方面的压力不会减少。此外,我们不单需要土地为市民提供住屋,亦需要土地空间满足社会的各种需求,包括政府和社区设施、休憩用地、经济用地,以及基建配套等。再者,土地发展由规划到落实需时甚长,大家因此不应低估开发土地的难度。

 

人口楼宇「双老化」

 

我们亦应正视人口和楼宇「双老化」的问题。长者人口(即65岁或以上)的比例预计会由2014年占全港人口约15%增加至2064年的约36%,而85岁或以上的长者人口比例则会由全港人口约2.2%增加至约10.1%,即大约十个人当中便有一个是高龄长者。另一方面,香港有大量迅速老化的楼宇,根据目前的楼宇年龄分布,并假设没有房屋再被拆卸,估计到2046年,楼龄达70年或以上的私人房屋单位数目将由目前约1000个,增加至约32万个(即增加近300倍)。我们需要额外的房屋用地作调迁空间,以应付市区旧楼重建所带来的需求;加上我们的劳动人口预计会由2018年开始萎缩,以上种种预测都会为社会和经济带来很多不确定因素,故我们必须未雨绸缪。过去的「局长随笔」已详细交代政府未来的长远规划工作,而正进行公众参与的《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规划远景与策略》亦有就相关课题作深入讨论,在此不赘。

 

理性讨论 善用土地

 

对于行政长官提到「在增加生态保育及郊野公园土地总面积,以及提升康乐及教育价值,同时也应该思考利用郊野公园内小量生态价值不高、公众享用价值较低、位于边陲地带的土地用作公营房屋、非牟利的老人院等非地产用途。」有市民质疑为何政府不优先发展棕地和其他土地而去开发郊野公园?事实上,棕地一直是我们土地供应的一个选项,我们透过综合规划,例如洪水桥新发展区、元朗南及古洞北/粉岭北新发展区这几项大型发展项目,合共可释放约340公顷棕地作高密度发展。此外,现正进行的「发展新界北部地区初步可行性研究」亦涵盖约200公顷的棕地群,其他较小规模的发展项目如横洲亦会将棕地改作高密度发展,以配合社会需要。

 

为了更全面地掌握本港棕地及棕地作业的情况,规划署将于今年委讬顾问展开新界棕地使用及作业现况研究。政府亦正以洪水桥新发展区作为试点,积极探讨以例如多层楼宇容纳在香港仍有需求的棕地作业。上述的研究结果将会提供所需的资料,协助政府研究如何以较全面的方式处理棕地,并制定适当的政策及策略,以达致善用土地、释放棕地潜力和改善乡郊环境的多项目标。

 

我希望重申,现届政府并没有任何具体计划改变郊野公园及特别保育地区的任何部分土地作其他用途。不过,正如行政长官所指,要长远解决土地房屋供不应求的问题,政府须继续多管齐下,希望社会能就有关议题作理性讨论,权衡得失利弊。

 

最后,我衷心感谢财政司司长、前发展局局长陈茂波与各部门同事一直以来的努力。我们将竭尽所能落实《施政报告》的各项政策措施,以期尽快改善市民的生活质素,让大家分享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成果。

 

(以上是署理发展局局长马绍祥1月22日在网志发表的 文章 )



利民纾困措施 2018接踵而来
本届特区政府矢志建立关爱、共融、平等及公义社会。政府新闻网
整笔拨款制度的迷思
新一年开始,经过圣诞及新年假期,相信大家和我一样,政府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