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屋 地尽其用
在这一节,多位议员有就房屋问题发言。
的确房屋是香港当前首要的民生问题,亦是本届政府施政的重中之重。
房屋问题的严重,表现于供求失衡,楼价及租金高企,与市民的负担能力脱节。房屋问题是复杂的,要根本解决问题,必须先肯面对现实情况。现实情况是供不应求,住户增长比人口增长速度快,需求刚性,劏房蔓延,青年人急切希望改善居住环境,中产渴望自置居所。治本之道唯有加快建屋、增加供应,除此并无其他捷径。
2014年12月政府公布《长远房屋策略》(简称《长策》),采纳供应主导及灵活变通两大原则,下定决心持续觅地增加房屋供应,重建房屋阶梯,重新推出居屋计划及其他资助出售房屋,包括「绿表置居先导计划」。去年底按最新需求的推算,未来十年的总房屋供应目标为46万个单位,公私营房屋的新供应维持60:40之比例,当中公营房屋供应目标定为28万个单位,包括出租公屋20万个单位。
要落实这个非常进取的房屋供应目标,对整体社会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除政府政策决心外,亦须克服土地供应不足、规划需时及劳工供应紧张、建屋成本上涨等问题。在筹划公营房屋的过程当中,我们面对比预期为多的种种困难和阻力。由于现时大部分的用地并非「熟地」,不少用地需要时间进行规划程序,并且需要处理地区上的异议;一些改划方案面对司法复核,个别的房屋项目亦受影响。
我们明白在改划土地或增加发展密度以兴建更多公营房屋时,周边社区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政府会尽力做好规划评估,在不同的利益和诉求之间寻求平衡,但我亦要呼吁社会各界能以社会整体长远房屋需求为先,对建屋规划持开放态度。我们尤其不能低估社会上对公屋的需要,因为上公屋是不少基层家庭脱贫、改善生活的有效途径,有助纾缓社会矛盾。
所以,在争取建屋目标上,我们应以一个单位也不能少的态度去尽量「地尽其用」,并寻求社区支持。政府亦已成立房屋储备金,目前已累积至740亿元,以支持大规模公屋兴建计划的财政需要。
尽管经过努力,在公营房屋建设方面已逐年取得稳步进展,但我们亦需要承认,目前的建屋量和速度仍落后于实际需求。
另一方面,公屋申请数目却不断增加,一般申请(即家庭及长者一人申请)数目由2012年中约106,100宗,急增至去年12月底约147,000宗;而配额及计分制下的非长者一人申请更加由约93,500宗,急增至去年底的143,700宗,换句话说,在三年半之间增幅达53.7%。现时一般申请者的最新首次配屋平均轮候时间已超过房委会工作目标的三年,去年12月底的是3.7年。我明白市民等待编配公屋的焦急心情,但认为我们应该仍然坚持继续以平均轮候时间三年为目标,使房委会、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可共同努力物色更多土地去发展公屋。
私人楼市方面,随着政府的持续努力,住宅单位的供应量正稳步增加,预计未来三至四年一手私人住宅物业市场的供应量达87,000个单位。政府推出的多轮需求管理措施(俗称「辣招」),有助遏抑楼市过分亢奋。虽然近月私人楼价和租金有明显下调的迹象,但房屋供求仍然失衡,故政府现阶段无意「减辣」或「撤招」。我们会继续密切监察楼市动向和外围形势的变化。
除了增加房屋供应外,我们没有忽略公营房屋的质素和屋邨环境。房委会一直以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发展公营房屋,节水节能,尽量提供休憩用地及提高绿化率,并增加天然通风和采光。「铅水事件」之后更加倍注重屋邨食水质素,改善公营房屋的水务工程监管制度。
主席,运输方面,政府的基本政策是:公共交通为本、铁路为骨干;减少依赖私家车,善用道路资源,减少挤塞;并推动绿色运输、改善行人环境,以及在新市鎭和新发展区推广「单车友善」的环境。
运输基建方面,预计今年将有两条新铁路完工通车,分别是观塘线延线和南港岛线(东段)。除继续全力推展稍为滞后的中环湾仔绕道和东区走廊连接路工程,以改善港岛北岸的交通外,今年我们会筹备兴建将军澳──蓝田隧道,为将军澳提供另一条对外交通连接路;又会推进中九龙干线项目,以提供连接东、西九龙的新干道。
2014年9月公布的《铁路发展策略2014》,建议在直至2031年的规划期内完成七个新的铁路项目。届时铁路网络预计可复盖全港约75%的人口及85%的就业机会。尽管铁路是公共交通系统的骨干,但我们不能低估其他公共交通工具的作用。
因此,虽然政府不打算在现阶段进行第四次整体运输研究,但在完成上述铁路发展蓝图后,我们已随即进行全面的《公共交通策略研究》,以优化各类公共交通工具的定位和角色,促进不同公共交通服务之间的优势互补,既能让市民享有便捷服务和多元选择,亦令各营办者可长远持续发展。
我们认为,公共交通(包括港铁)的票价,应该要顾及经营成本、市民的负担能力及营运的可持续性。在整个公共交通合理布局下,我们正加紧研究推出优质的士及增加公共小巴座位数目。运输署会继续协助的士业界提升服务质素,同时研究优化出租汽车的审批及监管制度,包括便利新服务提供者入场的措施等。
政府决心多管齐下解决道路交通挤塞的问题。我们已原则上接纳交通谘询委员会建议的12项短、中、长期措施,并会分阶段推展。其中有关推行电子道路收费先导计划,已于去年12月展开公众谘询。另外,会继续推动巴士路线重组,以及在稍后开展的泊车政策检讨,优先考虑及配合商用车辆(俗称「搵食车」)的泊车需求。今年8月东隧回归政府后,我们会随即展开研究三条过海隧道合理分流的整体策略和可行方案。
主席,交通运输持份者众多,有不同业界,有车主、司机、乘客、行人,以至各个地区的诉求,所以政府会审慎处理,寻求合乎整体公共利益的平衡。
本届政府推行的「人人畅道通行」计划,优先优化现有公共行人通道的无障碍通道设施,目前已完成20多个项目。除了继续推展余下遍布18区约180个项目外,我们将由今年第四季开始再邀请18区区议会,每区选出不多于三条现有行人通道纳入这计划。
为方便长者和有需要人士上下斜坡,我们将在今个立法年度申请拨款,推展三个处于相对成熟规划阶段的上坡自动扶梯连接系统和升降机系统项目。同时,我们会在部分连接公共交通设施的行人通道加设上盖,并加快在有盖巴士站安装座位及实时到站资讯显示屏。
主席,运输基建的发展必须具前瞻性。我们将会就发展局正进行跨越2030年的规划研究所制订的远景,展开相应的铁路及主要干道策略性研究,以配合香港整体长远土地发展,包括大屿山、新界西北和新界北部等地区的发展。
近年,多项大型基建都出现严重超支和延误,对此政府深感关注,亦会作出检视,包括政府部门的监管制度。不过我们要指出,去年世界经济论坛有关全球竞争力的评分,当中香港的基建竞争力排列首位。虽然近年经常有人逢大型基建工程便批判为「大白象」,但实际情况是,过去香港无论是兴建过海隧道、地铁、新国际机场、机铁,以至西铁,筹建时也曾有人担心会浪费公帑,但建成后结果刚好相反,更很快便不敷应用。就高铁、港珠澳大桥及机场三跑道系统等战略性基建,我们相信,皆会证明可为香港下一步发展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增强本港的整体竞争力和区域及国际连系。
主席,我谨此陈辞。
(以上是运输及房屋局局长张炳良2月18日在立法会会议上就行政长官《施政报告》致谢议案(第二节:土地、房屋、交通、环境及保育)辩论的致辞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