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怡翔网志谈伦敦之行
要令金融科技在香港蓬勃发展,政府、监管机构和业界的参与缺一不可。这次考察团成员超过70位,来自政府、银行界、投资者、专业团体和金融科技初创企业,少不了的当然包括数码港和金管局的代表,实在见到各方伙伴都各尽其职,努力促进合作,协力推广香港作为金融科技枢纽的角色。
除了考察团的组成,行程内容亦可显现各方积极推动金融科技创新协作的成果。在为两地金融科技业界而设的欢迎晚宴上,有本港储值支付工具供应商与一英国公司签署协议,合作在英国推出电子钱包。此外,另一间数码港金融科技初创企业亦与另一间英国公司合作推出专为培育金融科技专业人才的认证计划。两份协议充分体现本港金融科技界的表表者可以让技术「走出去」和「引进来」。
我此行亦与行政长官和英国财政大臣一同见证特区政府与英国政府签署「金融科技桥梁」协议。协议涵盖范围非常全面,由政府与政府之间分享支援业界发展的政策措施;监管机构与监管机构之间分享信息和转介有意进入对方市场的企业;以至业界与业界之间协助金融科技公司利用彼此设施,可以说是全方位促进市场的发展。
事实上,本港金管局和证监会已分别在去年12月和今年5月跟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FCA)订立协议,促使两方监管机构合作推动金融创新。保险业监管局亦不甘后人,于9月中宣布与FCA签订相关合作协议,加强在监管机构层面的协作。所以,香港---英国「金融科技桥梁」协议进一步把两地政府和业界都联系起来,我有信心能带来1+1+1大于3的效果。
此行我当然有机会与伦敦当地不少金融科技初创企业的代表见面,了解这些公司发展的技术,以及在市场应用的情况。我对其中一间公司(Qudini)印象特别深刻,因爲它的始创人是一个只是20出头的年轻女孩,公司开发了一个数码排队的应用程式,顾客无需亲身排队,应用程式会让顾客清楚知道再过多久就会获得服务,令他们更灵活调配时间。这个程式看似很简单,但就把放弃等候而离开店铺的顾客减少超过60%,效果不可以説是不显著。
当我和那位年轻的行政总裁倾谈时,知道她在大学主修的原来是艺术史,当时有点儿惊讶,因为她的学习与科技发展可谓风马牛不相及,敢想她是从平日作为顾客在银行或零售店铺排队的体验,引发思考,发现机会,进而付诸行动,在大学毕业后创立公司,不单为客人留住顾客,亦为顾客带来方便,一举两得。
此行我发觉当地不少年轻人勇于在不同领域作新尝试,不会受固有框框所束缚,实在值得欣赏。有人或许会说,在香港创业的机会成本实在太大,而就业机会良好,所以大家宁可在传统行业「搵一份好工」,但观乎现今金融科技发展迅速,可降低开发成本的云端运算和云端储存越趋成熟,催生了更多电子商贸或共享经济,很多现有或新服务已不需要倚赖大企业或实体公司才可推出。当金融科技应用层面越来越广、市民的接受程度越来越大,相信小本初创者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所以,我期望见到更多富冒险精神的香港年轻人可以有更开放的态度去作不同尝试,勇于打破常规,找新的出路;而政府、商界,以至民间机构所要做的,就是如何鼓励企业家精神,营造有利环境支援初创企业家,为他们提供指导和融资渠道,就好像数码港的培育计划、政府推出的创科创投基金等,令这些企业可以茁壮成长。
(以上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刘怡翔10月1日在网志发表的 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