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资会及中大香港亚太研究所「专业人士参与公共事务的优势与局限」研究报告发布暨政策论坛

17.12.2019  21:22


香港专业及资深行政人员协会(专资会)及香港中文大学(中大)香港亚太研究所日前合办「专业人士参与公共事务的优势与局限」研究报告发布暨政策论坛,公布今年3月至9月开展的「专业人士参与公共事务的优势与局限」的研究成果,并提出多项政府和商界鼓励专业人士参与公共事务的政策建议。

专资会会长李镜波先生及中大副校长张妙清教授为活动致欢迎辞。专资会前会长胡晓明博士、常务副会长黄伟雄先生、研究委员会主席何建宗博士及中大香港亚太研究所研究总监郑宏泰博士主持活动,并介绍研究背景和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重点

受专资会委托,中大香港亚太研究所今年3月至5月进行网上非概率抽样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746份,4月至5月举行五场分界别(金融、法律、医学、工程及建筑)共38人的焦点小组访谈。

问卷调查使用11分评分尺度(由0至10分,尺度中点为5),分数愈高代表评分愈高。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 受访者多乐于成为谘询及法定组织成员,意愿均值为6.52分;意愿极高(9至10分)者,高达22.1%,意愿在尺度中点以下者,只占17.7%。
  • 受访者普遍认同下列个人条件是专业人士参与公共事务的重要能力,按评分均值排序,依次为:「诚信与操守」(9.26分)、「社会责任」(8.92分)、「专业知识与经验」(8.52分)、「领导与分析能力」(8.42分)、「人际网络」(8.05分)、「创意与创新能力」(7.92分)、「熟悉政府与政治」(7.78分)。
  • 吸引受访者参与公共事务的原因,集中在「个人原因」(如提升地位、累积人脉、实现抱负、有归属感,47.7%)、「工作原因」(如有助事业或专业发展、公司鼓励,39.5%)和「社会及政府原因」(如协助政府施政、改善社会,38.2%);只有少数回答「公职原因」(如公职薪津吸引、有影响力,13.1%)和「家庭原因」(如家人鼓励,4.3%)。
  • 阻碍受访者参与公共事务的原因,依次为:「工作原因」(如工时长、压力大、专心事业、公司不支持,49.9%)、「家庭原因」(如照顾家庭、家人反对,24.1%)、「个人原因」(如阻碍个人兴趣、没能力或兴趣,17.0%)、「社会及政府原因」(如不认同政府、现况难改、不认识参与渠道,15.4%)、「公职原因」(如耗时、不定时、回报低,15.0%)。
  • 受访者虽倾向认同政府支持专业人士参与公共事务,但评分均值只有5.98分;高度评价(9–10分)者不足一成,负面评价者约占两成;受访者同样倾向认同其雇主支持专业人士参与公共事务,但评分均值仅为6.14分;高度评价(9至10分)者不足一成半,负面评价(低于5分)者亦接近两成。
  • 对于五项有可能鼓励专业人士参与公共事务的政府措施,受访者多认为对自己的激励作用有限,认同措施有效的比例依次为:「鼓励专业机构将参与公职列入持续专业发展的认可范畴」(56.0%)、「宣传推广参与渠道」(27.2%)、「提高公共事务岗位的薪津」(22.4%)、「提高公共事务岗位的权力」(21.5%)、「设立网上参与渠道」(16.9%)。
  • 对于六项有可能协助雇主鼓励雇员参与公共事务的政府措施,受访者的评价全面偏低,认同措施有效的比例依次为:「为雇主提供经济诱因」(41.7%)、「鼓励建立雇员参与公共事务的公司文化」(34.0%)、「为企业提供参与指引」(28.9%)、「向企业推广参与公共事务的价值」(25.4%)、「表彰模范雇主」(20.9%)、「定期向雇主说明雇员参与情况」(5.5%)。
  • 政策建议

    基于受访专业人士在问卷调查和焦点小组访谈所表达的观感与意向,研究提出了十三项包括政府、雇主及业界三个层面的方向性政策建议,供持份者参考。包括:

  • 政府层面 (一)增加及推广明确的参与渠道;(二)改善遴选谘询及法定组织成员的机制;(三)破除谘询及法定组织乃「橡皮图章」的成见;(四)减轻参与谘询及法定组织的代价;(五)增加人才参与公共事务相关职位的经济诱因;(六)改善青年委员自荐计划的制度安排;(七)谘询及法定组织增设属下青年委员会;(八)制订青年委员定期轮调制度及(九)推广政府部门借调与实习计划。
  • 雇主层面 (十)改善公司管治原则及(十一)增设公共事务假期。
  • 业界层面 (十二)确立公共事务参与的价值及(十三)增设观察员制度。
  • 「岭大校友日2023」吸引近300人聚首一堂 见证校园最新发展
    岭大举办「校友日2023」,吸引近300位校友参加。岭南大学
    岭南大学举办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应用国际会议
    一众嘉宾於「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应用国际会议」上合照。岭南大学
    岭大与小学携手推动乐龄科技教育与发明
    岭大和博爱医院历届总理联谊会郑任安夫人学校举办乐龄岭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