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八科研项目荣获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为本港院校之冠

07.05.2015  22:23


香港中文大学(中大)于国家教育部颁发的 2014 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 中,在自然科学奖类别获颁两项一等奖及五项二等奖,另获一项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以合共八个获奖项目再度成为本港院校之冠。颁奖典礼今天(5月7日)假中大康本国际学术园举行,由中央人民政府驻港联络办公室教育科技部部长 李鲁教授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部副秘书长 卢世雄先生 及京港学术交流中心总裁 李乃尧先生 担任颁奖嘉宾。 

中大校长 沈祖尧教授 及其研究团队在过去五年内四度获教育部颁发高等院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他与于君教授合作的研究项目曾先后于2010及2012年获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及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另沈教授与陈家亮教授、刘润皇教授及赵伟仁教授合作的研究项目亦于2011年获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中大本年得奖学者及研究项目如下: 

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 中大校长兼莫庆尧医学讲座教授 沈祖尧教授 、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教授 于君教授 、外科学系教授 吴兆文 教授 、消化疾病研究所研究助理教授 胡嘉麒教授 ,以及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副教授 黄秀娟教授 ─「大肠癌发生分子机制、早期预警和防治研究」

    大肠癌是目前世界上最常见癌症之一,其发病率在许多亚洲国家持续上升,在中国更跃居第二位。在过去十年,中大研究团队对大肠癌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系统性研究并取得重要突破,包括大肠癌发病和发展过程中的表观遗传、基因组变异、miRNA、信号通路和新的发病机制。团队亦在国际上揭示了多种大肠癌无创诊断的生物标记,建立大肠癌无创诊断平台,并领导亚太区大肠癌筛查,制定筛查指南。研究成果在 Lancet Oncology Gastroenterology Gut Cell Research 等期刊共发表SCI论文181篇,引用超过4,600 次。
     
  • 矫形外科及创伤学系教授 李刚教授 ─「血管神经化组织工程骨构建及其成骨相关机制研究」

    骨缺损是骨骼间出现较大的间隙,由创伤、感染、肿瘤切除或先天性疾病等因素形成。利用组织工程骨的修复方法可取代传统的自体或异体骨移植,大大减少出现并发症或排斥反应的机会。然而,应用大块组织工程骨修复大段骨缺损时,其核心部位往往因缺血而坏死。李刚教授与第四军医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及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携手合作,成功构建血管化组织工程骨,可促进灵长类动物的骨质生长。研究团队亦首次证实植入血管和感觉神经能促进骨质生长和神经接合。有关研究成果为构建组织工程骨制订标准流程,并为临床实验和应用奠定了全面的基础。 
  • 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李嘉诚健康科学研究所教授 蓝辉耀教授 和研究助理教授 钟志刚教授 ─「TGF-beta/Smad信号调控肾脏纤维化的机制及靶向治疗作用」

    肾硬化或纤维化可引致器官恶化,是末期慢性肾病的常见病变。中大研究团队发现TGF-beta/Smad信号蛋白是肾脏纤维化的关键因素,深入研究和阐明了纤维化机制、各信号蛋白的特性及其对肾脏炎症和纤维化的作用,并致力将研究成果带到临床应用,包括建立超声微泡-Smad7基因治疗法、开发以Smad3-microRNA为导向的靶向抗纤维化治疗等。此外,研究更发现中药常见的柚皮素和积雪草酸能对抗TGF-beta /Smad信号引起的肾脏纤维化,为中国传统医药提供科学依据。
     
  • 太空与地球信息科学研究所所长 林珲教授 和两位副研究员 陈旻博士 胡明远博士 ─「面向地理实验的虚拟地理环境理论与方法研究」

    在地理学研究中,地理实验一直是解决地理问题的最佳方法之一,对推动地理学发展至关重要。由林珲教授领导,中大与南京师范大学、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和装甲兵工程学院的联合研究团队(所有研究员都曾是林珲教授的学生或中大团队成员)原创性地提出构建与现实世界对应的虚拟地理环境(VGEs),集成了地理数据、地理过程模型、地理协同分析与虚拟环境模拟技术,发展出「虚实结合」的地理实验方法,用以开展多维、多尺度的地理实验及模拟,提升实验地理学的功效。该项研究获「GIS之父」Roger Tomlinson博士誉为「极大推动了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国家自然基金委亦将「虚拟地理环境与增强现实」列为资助方向之一。
     
  • 李树芬医学基金肿瘤学教授 莫树锦教授 ─「肺癌研究的个体化治疗」

    肺癌是最致命的癌症,大部分病人在癌症后期才被发现患病,故生存期一般甚短。近十年来医学界发展基于病人基因的个体化治疗,大大改善治疗效果。莫树锦教授领导的多个国际研究,进一步确立肺癌的个体化治疗。其IPASS研究更是首次证实分子标靶疗法(Gefitinib)对上皮因子受体(EGFR)变异病人的治疗效果比传统化疗更佳,被视为肺癌治疗的划时代研究。有关论文自2009年在《新英伦医学杂志》发表后,被引用超过2,000次。莫教授去年在同一期刊刊登的另一项研究,确认了抗癌药crizotinib在ALK阳性肺癌病人第一线治疗上的角色。这些重要发现让所有肺癌病人按测试EGFR及ALK变异情况而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 电子工程学系教授 许建斌教授 、系主任 曾汉奇教授 、博士后研究员 陈琨博士 程振洲博士 万茜博士 ,以及前博士生 王肖沐博士 田晓庆博士 ─「石墨烯晶体管及其光电探测器的界面工程研究」

    石墨烯是一种新型单原子厚的二维材料,对周围环境有著极高的灵敏度。许建斌教授领导科研团队与暨南大学合作,利用石墨烯制作出异质结光电探测器,在室温下具有很宽的光谱探测范围。这项突破性的实验进展,有望实现高效率、低成本、高集成度的中红外新一代光探测器,并可广泛应用于环境与生物医学领域。团队又成功研发以多环芳烃(一种空气污染物)为原材料,以独特的合成方法制造大面积高质量的石墨烯。更重要的是,在整个石墨烯制造、转移和界面修饰等过程中,所研发和采用的关键技术可应用到其他新型的层状二维材料中,实现基于二维材料的全新电子与光电器件。
     
  • 物理系助理教授 徐磊教授 ─「复杂系统中场效应诱导的涌现现象及其物理机制」

    复杂系统是一门重要的科学研究领域,涵盖范围甚广,包括通讯网络、物流网络、神经系统,以至整个人类社会都可看作复杂系统。徐磊教授与复旦大学及香港科技大学的不同研究小组合作,从统计物理的角度探讨复杂系统中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他们如何在外界刺激下引发整个体系的集体行为。徐教授利用复杂胶体体系及皮克林乳液系统展开研究,发现了一种全新的皮克林乳液液滴振荡合并模式,并阐明了胶体系统的低频准局域振荡模式的物理机制。这些研究成果对很多重要领域如石油开采、药物输运、玻璃化转变及拥塞现象等可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 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 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脑神经科主管兼莫庆尧医学讲座教授 黄家星教授 ─「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风险评估与防治优化新策略」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中国成年人致残的重要病因,而且具有高复发风险。在过去19年,黄家星教授与首都医科大学的研究团队合作,就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流行病学、临床预后和复发风险,以及优化治疗方案进行了深入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证实对高复发风险的轻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短程、早期和优化的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有关研究成果共发表SCI论文81篇,包括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Circulation 等国际顶尖医学杂志;其中关于轻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研究结果被美国心脏学会/美国卒中学会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指南引用。 
  •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简介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是国家教育部设立的科技专项奖,对象为全国的高等院校,2009年开始接受香港特别行政区高等院校的直接推荐,授予在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专利技术实施等方面有杰出贡献的个人和单位。自然科学奖嘉许在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内取得的发现、阐明自然现象、特性和规律的科学研究成果;科技进步奖则嘉许在自然科学应用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

     

    「岭大校友日2023」吸引近300人聚首一堂 见证校园最新发展
    岭大举办「校友日2023」,吸引近300位校友参加。岭南大学
    岭南大学举办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应用国际会议
    一众嘉宾於「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应用国际会议」上合照。岭南大学
    岭大与小学携手推动乐龄科技教育与发明
    岭大和博爱医院历届总理联谊会郑任安夫人学校举办乐龄岭南大学
    岭南大学校董会到大湾区交流访问 与内地高等院校探讨合作机会
    岭大校董会到访位於珠海的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岭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