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一百年
台风逼近 鸣炮警示
早于1884年,本港已使用圆柱形、球形、圆锥形组成的信号标志,向港内船只发布热带气旋的消息。每当热带气旋逼近,天文台均鸣炮示警,但囿于风速变化,作用难免不足。
天文台科学主任蔡振荣表示,为了提高市民对台风的警觉性,天文台于1917年首次使用数字系统,由一号至七号,显示热带气旋的风向和风力。
「那时一号相当于今天的一号戒备信号;二、三、四、五号则相当于今天的八号风球。六号则像今天的九号风球,代表烈风增强;七号风力最强,等于今天的十号风球。」
这个数字系统诞生之后,几经改良,变为十个信号。「1930年时,远东地区的气象台台长召开会议,统一台风系统。1931年,香港采用由一号至十号的台风信号。」
数字信号 多次改良
当时,五至八号风球,代表风向不同的四种烈风,其中五号代表西北、六号代表西南、七号代表东北、八号代表东南。蔡振荣说,数字有异,但代表的风力相同,容易产生误解。
「例如,八号风球改为六号风球时,市民可能以为风力减弱,其实只是风向改变而已。」
为免混淆,天文台在1973年1月1日作出变革,五至八号风球分别由八号西北、八号西南、八号东北、八号东南四个信号代替,此系统沿用至今。
除了用数字显示风力强度,天文台也自1917年起,在信号站悬挂不同形状的黑色标志,俗称风球,让市民得知风暴消息。
悬挂风球 多人合力
总科学助理冯国柱加入天文台逾30年,曾在长洲信号站当值,挂风球正是他当年职责之一。
「有一次,我在凌晨两点一个人挂风球。由于风力太大,挂上去时,听到一声巨响,最初还以为风球撞上东西了,原来强风把闸门也关上了。」
在强风暴雨中挂风球,冯国柱坦言工作绝不容易。「通常两三人合力,有人负责控制升降,也有人负责拉紧绳子,固定位置。风球重约25公斤,拉起了,同事都浑身湿透。」
风力变了,又要调整标志,往往需要十多分钟。「例如本来挂三号风球,改为一号,我们就要先把原来的标志卸下来,解开绳子,将标志反过来,绑牢后再挂上去。」
举办活动 回顾历史
风球标志原为方便航海人士,悬挂地点最初设于离岛和沿岸地区。后来人口增长,风球信号应用日广,信号站逐渐增加,遍布全港。
在60年代的高峰期,信号站多达42个,大部分设于警务处和海事处所属范围,风球由部门人员挂上和除下。
随着科技发展,市民可从电台和电视台接收风暴消息,到了70年代,天文台开始陆续关闭各个信号站。
最后,长洲信号站在2002年1月1日关闭,标志悬挂信号时代的终结。该信号站摆放香港最后一批风球,并有珍贵历史图片。天文台今年稍后举办导赏团,让公众了解数字信号的百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