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伟强网志谈推动邻里互助

04.06.2017  21:53
两星期前我在一个下着毛毛细雨的下午到「阳光邻里互助中心」出席一个温情洋溢的活动---香港圣公会麦理浩夫人中心获香港赛马会慈善信讬基金捐助,为支援劏房居民而开展的「赛马会阳光计划」。

 

我年幼时亦曾经历过住「板间房」的日子,就像「七十二家房客」般,一屋七、八伙居于一个唐楼单位,共用厨房及厕所。上世纪50、60年代,整体社会资源虽然相对匮乏,但居民之间人情味浓厚,一屋八伙轮流共用一个厨房,大家守望相助,今天你借给我一棵葱,明天我给你一把盐,同屋小孩总是打成一片。随着现今的居住环境改变,邻里之间被墙壁分隔,人与人的关系变得疏离。

 

由麦理浩夫人中心策划的「赛马会『阳光计划』劏房居民社区支援服务」针对这现象,致力协助居于劏房的居民建立互助互信的社区邻里关系与网络。「阳光邻里互助中心」提供一系列支援服务,我当日参观了该中心的社区厨房,跟一些妇女义工一边包饺子一边倾谈,很高兴得知这里除了让她们有设备齐全的空间烹调食物带回家外,亦成为街坊建立友谊的「聚脚点」,促进她们编织邻里互助的关系和网络。

 

为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及帮助弱势社群编织互助网络,特区政府早在2002年已成立推动市民及社会各界互助互信的「社区投资共享基金」(基金),至今注资共五亿元,以建立及累积社会资本。基金自成立至今,已批出4亿5,200万元以支持331个计划,有超过68万人次直接参与计划,其中包括逾八万名义工和8,900个协作伙伴,一同建立了逾2,070个互助网络。政府已向奖券基金申请三亿元拨款,增加基金的注资,让基金持续推动社会各界建立跨界别协作平台,增加社会凝聚力,透过编织互信及互助网络,建设守望相助的社区。

 

「社会资本」其实在社区每个角落都存在,藉着建立人与人之间的网络,彼此信任和包容,大家互助互惠,资讯交流和互通,以团结和凝聚社会。而基金就是社区的黏合胶,推动不同背景和界别的人士连结一起,发挥彼此优势及善用各方资源,让人与人之间可以互助互补,共同提升社区能力。

 

基金积极推动跨界别协作,以建立社区邻里支援网,「房、福、社」(房屋、福利、社区)协作的「楼长制」便是其中一个旗舰模式。「楼长」本来是屋邨内一些平凡的街坊,但经历角色转化后,便肩负起一份「非凡」的任务---四出关顾邨内街坊的需要,嘘寒问暖,发挥「及时雨」的功能。例如:曾经有独居长者在家里中风晕倒无人知道,但居住于同层的「楼长」察觉他没有如常出外买餸,随即主动拍门,及时将他送院救治。「楼长」用心关顾社区,连结街坊,令社区充满关爱及人情味。

 

近年,很多新建公共屋邨或重建屋邨相继入伙,新屋邨居民,尤其是独居及双老长者,走入一个新社区,人生路不熟,倍感孤独。因此,基金积极关注他们的需要,推行不少新社区计划,连结新旧街坊筑起互助网。有基金计划参加者及义工反映计划让他们在社区重拾温暖,「家」不再是四幅墙,而是整个社区,邻里就如家人般,彼此关顾及爱护。有婆婆更笑言,在参与计划前,家里墙上的钟总是停顿的,但自从参加计划后,认识了更多人,亦扩阔了生活圈子,做义工更可帮助有需要的街坊,每天的时间总是觉得不够用。这些真挚的分享,令人鼓舞。

 

让我们协力同心,继续让这种人情味散发到全港各区,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互助,提升社区内的社会资本,建立关爱共融的社会。

 

(以上是劳工及福利局局长萧伟强6月4日在网志发表的 文章



利民纾困措施 2018接踵而来
本届特区政府矢志建立关爱、共融、平等及公义社会。政府新闻网
整笔拨款制度的迷思
新一年开始,经过圣诞及新年假期,相信大家和我一样,政府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