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树锦教授获欧洲肿瘤学会颁发「终身成就奖」 全球第一人将晚期肺癌治疗「个人化」 被誉为「肿瘤学传奇」
国际肺癌权威、中大医学院肿瘤学系系主任兼李树芬医学基金肿瘤学教授 莫树锦教授 ,近日获欧洲肿瘤学会(European Society for Medical Oncology,简称ESMO)颁发「终身成就奖」(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表扬他于肺癌领域研究对全球带来重大贡献。此奖项乃国际间给予癌症研究人员最高的荣誉和肯定之一,莫教授是首名获此奖项的华人。学会形容莫教授是「肿瘤学的一个传奇」,是全球第一人将「个人化治疗」的概念应用在晚期肺癌患者身上。莫教授多年来致力研究肺癌的生物标记,他的多项研究成果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扭转了肺癌治疗的方向,订定了全球肺癌治疗的新准则。
莫教授将晚期肺癌治疗个人化 肺癌已变成可治疗疾病
莫教授在加拿大接受医学培训,于1996年返港并加入中大医学院,重点研究与肺癌有关的生物标记和分子标靶治疗,以及免疫治疗。
以往晚期肺癌唯一的治疗方法是化疗,但化疗在消灭癌细胞的同时,也伤及正常细胞。因此化疗病人平均存活期只有数月。
莫教授于2009年发表IPASS研究(IRESSA Pan-Asia Study),以亚洲的非吸烟肺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此乃全球第一项研究证实带有EGFR基因变异的肺癌病人接受标靶治疗的效果较化疗优胜,正式确立标靶治疗为EGFR基因变异肺癌的一线治疗方案。其后,莫教授又于2014年证实标靶治疗较传统化疗更有效治疗ALK阳性肺癌的晚期肺癌患者。
基于以上肺癌研究的重大突破,现时确诊晚期肺癌的病人,首先要接受基因测试,确定是否EGFR或ALK基因变异,才决定治疗方案。如果是EGFR或ALK基因变异,第一线治疗是标靶药。医生会针对不同的基因变异为病人度身订造治疗方案,选择用药,实践「个人化治疗」的概念,帮助肺癌患者活得更好和更长时间。
由于癌细胞会「进化」的关系,大部分患者在接受一线标靶治疗后一段时间,会开始呈「抗药性」,需要转药。莫教授在他的研究提出肺癌病人需要持续地监测「癌症进化」的情况,若接受标靶药治疗后又再出现基因突变,应对症下药,以持续优化治疗方案。
此外,过去病人如果找不到任何驱动癌基因,或没有适合标靶药物,只有选择化疗。近年免疫治疗出现,为病人带来更多选择和希望。免疫治疗的应用也是莫教授的研究重点。
多年来,莫教授领导多个重要的大型跨国研究,并于顶尖医学期刊如《新英伦医学杂志》(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和《刺针》( The Lancet )等发表逾220份著作。在2016年,他发表报告证实EGFR基因变异之肺腺癌患者,如在接受一线标靶治疗后再出现基因突变及抗药性,可透过新的治疗模式,将癌症无恶化存活期有效延长超过一倍。此项研究于2017年获全球顶尖医学期刊《新英伦医学杂志》选为十篇「2017年度最受瞩目研究文章」之一。
首名华人学者获此殊荣 被誉为「肿瘤学传奇」
因著于肺癌研究一再取得重大突破,并影响全球肺癌治疗方向,莫树锦教授近日获全球最权威癌症医学会之一的ESMO颁发「终身成就奖」,是国际间给予癌症研究人员最高的荣誉和肯定之一。
对于获此奖项,莫树锦教授表示:「我衷心感激ESMO授予我这个荣誉,也要特别感谢香港以至全球每位和我一起努力的研究人员过去20多年来的无私付出及支持。这项殊荣不仅令我感到极大鼓舞,也是对亚洲学者及他们就肺癌个人化治疗研究作出贡献的一份肯定。」
在颁奖礼上,莫教授特别指出两件对他极具意义的事 — 「友谊」和「合作」,他表示:「作为医生和研究员,我的工作是为病人带来希望;而我的成就便是与志同道合的战友携手创造希望,一起向肺癌宣战。」
ESMO院士及奖项遴选委员会主席Evandro De Azambuja教授指出:「莫教授是肿瘤学的一个传奇。他是全球第一人真正将『个人化治疗』的概念应用在晚期肺癌患者身上。他的多项研究成果已扭转了肺癌治疗的方向,奠定了全球肺癌治疗的新准则。」
除了向莫树锦教授颁发「终身成就奖」外,ESMO本年度同时向现职美国MedImmune 高级副主席的Jean-Charles Soria教授颁发「ESMO大奖」、来自哈佛医学院的Pasi A. Jänne教授颁授「转化研究大奖」,及美国癌症研究协会行政总裁Margaret Foti颁发「杰出女性肿瘤学者大奖」。
有关欧洲肿瘤学会
欧洲肿瘤学会(ESMO)是肿瘤学领域上最大的专业团体之一,极具领导地位。学会拥有超过18,000位、来自全球逾150个国家或地区的肿瘤科专家,是肿瘤学教育及资讯的参考指标。ESMO通过促进综合癌症护理,支持肿瘤科专家的发展,兼倡导全球可持续的癌症治疗,为癌症患者提供最佳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