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海洋的怒吼
踏入展馆,迎面是座名为「海洋的恶梦」的两米高垃圾大山。该展品由瑞士苏黎世设计博物馆借出,由北大西洋、夏威夷、波罗的海等沙滩收集的海洋塑胶垃圾组成,细看之下会发现废弃轮胎、水泡、塑胶桶、牙刷等。
科学馆助理馆长徐伟德表示,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随意丢弃垃圾,不单伤害海洋生态,最终还害了自己。
「调查发现,每隔大约15秒,流进大海的塑胶垃圾数量已相当于这座垃圾山的大小。部分塑胶在水中会释放有害物质,被微生物吸收,最终受害的是在食物链最顶层的人类。」
塑胶垃圾 危害动物
徐伟德表示,垃圾进入海洋后互相磨擦,加上阳光照射,碎成小片。鱼、鸟误食后会阻塞肠胃,内伤致死。展馆的摄影作品展示沦为白骨的雀尸,体内的塑胶垃圾仍完好无缺。
塑胶垃圾污染问题影响深远,场内名为「未来考古学」的作品,以未来世界为主题,讲述牙刷、塑胶瓶等物料如何难以分解,即使经过数百年,其本质和外形也没多大变化,让市民反思塑胶的祸害。
学生作品 引人反思
展场还有本港学生制作的艺术装置,材料是校园和环保园收集得来的垃圾。北角协同中学学生的作品名为「钓鱼翁」。参与创作的中四学生梁家愉表示,钓鱼翁的脸是大型塑胶瓶,头发以废弃的横幅剪裁而来,手脚用栏杆砌成。
队友何慧莹指,鱼翁钓到的鱼半吞着塑胶瓶,是希望引发大家思考海洋污染的问题。「我们把垃圾扔到海中,鱼把垃圾吃了;我们钓鱼吃,是吃回自己的垃圾。海洋污染问题其实很严重,不单影响生物,人类也受影响。」
清洁沙滩 创作艺术
展览播放多套影片,其中一套名为「污点」,约40名中学生参与制作。参加者在艺术家带领下到大屿山箩箕湾,用了六个小时把捡回来的塑胶垃圾变作艺术品。
香港航海学校中五学生彭琛然说,他们把垃圾按颜色和大小分类,排成数个象征垃圾污染的大圆点,并一一拍摄下来。这次活动后,彭琛然下定决心少用胶袋,减少废物。「如果我们不想海滩这麽脏,就应先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
另一位学生布泓羿说,清洁沙滩既可为环境出一分力,也令自己反思过度消耗的坏习惯。「其实我们十分浪费,经常把没用上却又不是垃圾的物件扔进大海,最终冲回沙滩上,污染了生态。」
展览也介绍常见塑胶用品类别、特性、化学成分和回收过程,并讲解减少弃置塑胶的方法。
是次展览由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与瑞士驻香港总领事馆合办,科学馆、苏黎世设计博物馆、苏黎世艺术大学香港──苏黎世艺文空间联合筹划。为配合「欣赏香港」运动,康文署辖下博物馆包括科学馆1月一律免费开放,欢迎市民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