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探知 时代忆记
今次展览以轻松手法透过两个出生于1920年代港岛市区和新界围村的虚构人物故事,串连起与出生、居住、信仰、教育、医疗、娱乐、婚姻等不同生活层面有关的历史建筑,立体地勾画出香港早期的建筑风貌,娓娓道出建筑当中蕴含的历史、文化和艺术,让人细味。场内亦展出了不少珍贵的建筑构件、文献、文物和照片。重点展品包括中环圣约翰座堂第一代的主教座、香港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当铺(元朗旧墟晋源押)木招牌、中环域多利监狱门锁及锁匙、锦田长春园往日邓氏子弟习武用的铸铁关刀、西贡滘西洲洪圣古庙珍藏的签文木刻文物、东华三院上环文武庙的神像衣饰等,市民不妨细心驻足观赏。
除了珍贵的古物外,更有先进的三维立体扫描和打印技术制作的影像和模型,将香港多采多姿的历史建筑和先进的修缮技术呈现观众眼前,市民仿如穿梭于真实的历史建筑场景,走进从不或甚少对外开放的神秘地方。古迹办亦邀请了业余积木叠砌喜好团体「东方之砖」,以积木叠砌历史建筑模型,轻松地展现古迹的建筑特色,甚具创意。为了让大家进一步了解历史建筑,古迹办亦将于今年4月举办一系列以历史建筑为主题的讲座,以及与香港大学合办一个以中式传统建筑丈量为主题的研讨会,欢迎大家抽空出席交流。
文物保育持续发展
发展局一向十分重视文物保育,直至目前,我们一共宣布了114项法定古迹,受《古物及古迹条例》保护,而古物谘询委员会亦已为超过1,300幢历史建筑进行评级,以提供客观基础,厘定历史建筑的文物价值及保育需要。此外,发展局辖下的文物保育专员办事处透过「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邀请非牟利机构为19幢政府历史建筑进行活化,其中八项活化工程已经完成,当中四项更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化遗产保护奖」。除了政府历史建筑获得活化,私人业主的参与对推动保育历史建筑亦非常重要,例如跑马地毓秀街11号的「F11摄影博物馆」,便是由一幢三级历史建筑活化而成,可见市民大众对保育历史建筑的重视。
今年适逢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20周年,回首香港由一个渔村,演变成今日的国际大都会,我们数代人见证着时代的变迁和建筑的更替。「时代‧忆记─活在香港历史建筑」展览作为香港回归20周年的庆祝活动之一,我希望市民透过参观展览有更深刻的体会,一方面回顾香港历史建筑昔日的重要角色,认识早年的社会风貌,另一方面了解我们如何透过保育工作,让历史建筑在现代社会重新发挥作用,以及我们在历史文物保育方面的努力成果。
我祝愿新一年,我们的文物保育工作万事如意、市民福到眼前!
其他资料:
日期:2017年1月20日至5月1日
地点:香港文物探知馆
开放时间:星期一至三、五:上午10时至下午6时
星期六、日及公众假期:上午10时至晚上7时
免费入场
(以上是署理发展局局长马绍祥2月5日在网志发表的 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