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四位年轻科学家获2019年度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

29.10.2019  03:41


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四位年轻科学家获选本年度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他们每人将获得130万元人民币的资助,并容许在香港进行研究,资助期限三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优秀青年科学家基金项目」,今年首次接受香港及澳门的年轻大学学者申请。项目支持在基础研究方面已取得较好成绩的年轻学者,在其自选的研究方向进一步开展创新研究,加快培养有望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人才。

四位获资助的中大学者及其研究项目:

主题

申请人

所属学系

研究项目简介

血管疾病和再生

吕爱兰教授

化学病理学系助理教授

近年内地的糖尿病患率升至10.9%。研究团队发现糖尿病患者在缺血性损伤后表现出失调的免疫反应,这些失调的免疫反应阻止了血管的缺血后再生。此研究项目旨在寻找调节血管生成和免疫细胞功能的转录因数,以进一步研究糖尿病血管疾病发生和血管再生的分子机制,冀为糖尿病患者外周动脉系统的发病机制和再生提供一些临床见解。

血管稳态的调控机制与代谢性核受体

田小雨教授

生物医学学院助理教授

本项目旨在研究在糖尿病血管并发症中内皮细胞PPARD维持内皮功能稳态,抑制血管炎症、促进血管损伤修复的分子机制研究,并围绕PPAR寻找新治疗途径。

结肠锯齿状息肉的肠道微生物群

黄曦教授

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助理教授

结直肠癌是常见恶性肿瘤,具有高度破坏性和侵袭性。结肠息肉是结直肠癌的癌前病变,尽管大部份癌症病例通过传统的腺瘤通路引发癌变,大约两成的结直肠癌会通过锯齿状通路癌变。虽然结直肠癌和传统腺瘤的微生物群结构已经有很多研究,我们对于锯齿状息肉的肠道微生物群的认识尚不透彻。

本研究将重点探索肠道菌群与特定结直肠息肉类型的相关性,深入分析锯齿状息肉的微生物群结构,与其病理特征和解剖结构关联,及其致癌的细胞机制。了解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将是设计新型癌症诊断和治疗的关键,具有重大的科学和临床意义。

电化学能源存储与材料介面科学

卢怡君教授

机械与自动化工程学系副教授

本项目集中于电化学储能介面/材料设计基础理论研究包括(1)锂氧电极/电解液有理化设计及固/液/气介面同位素标定原位光谱学研究。首次证明Li2O2氧化始于电解液/Li2O2介面、揭示催化剂析氧机理及氧化还原介体有效抑制副产物,为锂氧电池设计提供理论依据(2)结合原位光谱及旋转环盘电极揭示溶剂对Li,Na,K-S氧化还原和歧化反应的影响机制,建立溶剂选择对Li2S电化学沉积的调控模型(3)新型液流电池:开发多电子半固液双相活性电解液及首创溴离子配位稳定碘开发水系锌碘-溴液流电池能量密度达世界纪录101Wh/L。

 

 

「岭大校友日2023」吸引近300人聚首一堂 见证校园最新发展
岭大举办「校友日2023」,吸引近300位校友参加。岭南大学
岭南大学举办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应用国际会议
一众嘉宾於「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应用国际会议」上合照。岭南大学
岭大与小学携手推动乐龄科技教育与发明
岭大和博爱医院历届总理联谊会郑任安夫人学校举办乐龄岭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