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全球首项研究确认新大肠癌高风险群组 长有高危肠瘜肉人士的直系兄弟姊妹患癌前腺瘤风险较一般人高六倍

22.06.2016  03:11


香港中文大学(中大)进行全球首项大型前瞻性研究发现,大肠中长有「高危瘜肉」(又称「癌前腺瘤」)的人士,他们的直系兄弟姊妹大肠内同样长有高危瘜肉的机会,较一般人高六倍。负责研究的专家建议,只要家族中有一人长有高危瘜肉,其直系兄弟姊妹也应该考虑进行大肠镜检查,以预防肠癌出现。相关研究结果已于顶尖医学期刊《 肠胃学 》( Gastroenterology )上发表。

大肠癌发病数字持续上升 高风险群组应考虑进行大肠镜检查

近年,大肠癌已超越肺癌成为香港最常见的癌症,同时亦高踞本港十大癌症杀手的第二位,每年约有4,769宗新增个案,并有接近2,000名病患死亡。香港特区政府卫生署将于今年展开大肠癌筛查先导计划,中大医学院对此表示欢迎,认为有关计划可减低大肠癌对香港市民健康的威胁。 

中大医学院约于十年前已开始透过中大赛马会大肠癌教育中心倡导及进行大肠癌风险评估的工作;而是次有关高危肠瘜肉患者,与他们直系兄弟姊妹罹患癌前腺瘤之关系的发现,更把大肠癌的预防推向崭新的层面。 

中大医学院 外科学系结直肠外科吴兆文教授 表示︰「大肠癌主要是由肠瘜肉(腺瘤)随著时间慢慢演变而成,肠瘜肉若能在演变为癌肿瘤之前被及时发现,并透过大肠镜将之切除,便能有效遏止大肠癌的发生。」 

中大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副教授黄秀娟医生 表示: 医学界已知某些细胞类型的肠瘜肉有较高机会发展为癌肿瘤,当中包括体积为10毫米或以上、包含25%绒毛成份或出现严重肠道细胞变异的腺瘤,这种腺瘤会被称为高危瘜肉或癌前腺瘤。而今次研究团队的重大发现,是倘若有家族成员大肠内长有高危瘜肉,其直系兄弟姊妹大肠长有这种癌前腺瘤及其他类形腺瘤的风险都远较一般人高,显示他们也应该考虑进行详细的大肠镜检查,及早发现并切除肠瘜肉。」 

中大医学院团队于2010至2014年共安排600名年龄介乎52至64岁人士,参与以病例对照形式进行的研究。整项研究以一组200名其直系兄弟姊妹中有一位至少长有一粒高危瘜肉、而本身没有任何大肠癌病征的人士,与400名年龄和性别分布相若,但直系兄弟姊妹经大肠镜检查确定没有高危瘜肉的健康人士作对比。研究结果发现其直系兄弟姊妹中长有高危瘜肉而本身没有任何大肠癌病征的人士,他们同样长有癌前腺瘤及其他类形腺瘤的机会,分别较健康的一组高出6倍及3倍。 

研究结果优化临床建议及协助制订公共卫生策略  

黄秀娟 医生 续称:「此项研究结果有两项重要的指标作用。第一,优化临床建议:今次的结果确认发现及切除腺瘤为预防家族肠癌的重要指标,只要家族中有一人长有癌前腺瘤,其直系兄弟姊妹也应考虑进行大肠镜检查以预防肠癌;第二,协助制订公共卫生策略:今次研究结果展示了新的大肠癌高风险群组。政府与医学界应透过更有效地分配资源,进行大肠癌的预防工作,长远有助减低肠癌的发病率。」 

中大医学院 消化疾病研究所 何善衡肠胃健康中心主任胡志远教授 总结:「今次是全球首项确定高危瘜肉患者与其直系兄弟姊妹患高危瘜肉关联的大型前瞻性研究,研究报告已发表于顶尖医学期刊《 肠胃学 》,并获国际肠胃科权威Charles J. KAHI教授及David LIEBERMAN教授的高度评价及肯定。是次研究为大肠癌的预防订立新里程,中大医学院的肠胃科团队将会就此进行深入研究,期望研究结果能有助修订大肠癌预防的国际指引,让各国受惠。」  

中大医学院消化疾病研究所辖下的何善衡肠胃健康中心现推行「大肠癌风险评估及健康促进计划」,方便市民了解更多有关肠瘜肉及预防大肠癌的最新资讯。此计划包括大便隐血测试及大肠镜检查等筛查方法的健康资讯,而直系亲属曾患大肠癌或长有肠瘜肉的人士,亦可经此计划了解相关的研究及检查项目,评估患大肠癌的风险。市民现可经中心网页 www.digestivehealth.org.hk 或致电24小时热线3151 5666登记 (此热线为电话录音系统,即日起至今年7月20日有效)。

「岭大校友日2023」吸引近300人聚首一堂 见证校园最新发展
岭大举办「校友日2023」,吸引近300位校友参加。岭南大学
岭南大学举办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应用国际会议
一众嘉宾於「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应用国际会议」上合照。岭南大学
岭大与小学携手推动乐龄科技教育与发明
岭大和博爱医院历届总理联谊会郑任安夫人学校举办乐龄岭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