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发现新冠患者的肠道内缺乏可调节免疫力的益菌 八成新冠患者出现「长新冠」症状 肠道微生态失衡成关键

18.01.2021  22:56


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医学院一项最新研究发现,新患者的肠道内缺乏可调节免疫力的益菌,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息息相关。即使病人体内病毒已清除,但其肠道微生态失衡的状态仍然持续,可能导致一系列长期病征,这种状况称为「长新冠(Long COVID)」。因此,全面的治疗方案不应单是清除病者体内的新冠病毒,亦须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有关研究结果刚在国际期刊《Gut》发表,并已于全球各地引起关注。

八成香港新冠患者出现「长新冠」症状

「长新冠」(或称「新冠肺炎后遗症」)是指新冠患者康复后出现持续超过12周的征状。五种最常见的征状包括疲倦、记性差、失眠、呼吸困难和脱发。

中大医学院跟进了30名本港新冠肺炎病人感染后六个月的情况,发现当中八成病人仍持续出现症状,三分之一受访者更有三种以上的症状。

中大医学院院长兼肠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主任 陈家亮教授 表示:「肠道微生态调节我们的免疫能力。肠道微生态若失去平衡,健康便会出现问题。目前医学界仍未清楚新冠肺炎对健康的长远影响,但八成病人在感染六个月后仍出现症状,情况令人忧虑。是次研究发现出院后的新冠患者肠道微生态仍持续失衡,导致免疫力下降,与『长新冠』有密切关联。我们早前有研究指出四成港人肠道微生态失衡状况与新冠患者类似,因此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从而增强免疫力以对抗新冠肺炎、减轻病情的严重性及促进病愈,实在是刻不容缓。」

补充肠道缺乏的益菌 有助新冠病人纾缓病情及康复

为了解肠道微生态失衡对新冠肺炎的影响,中大医学院研究团队在2020年2月至5月期间,收集了100名新冠肺炎住院病人的血液及粪便样本,以及他们的病历。当中41人于住院期间提供多次粪便样本,其中27人于病毒清除后30天,仍有提供样本。研究人员另从病人的血浆中量度炎性细胞因子及血液标记的浓度。这些从病人样本所得的数据,亦与78名没有感染新冠肺炎的人士提供的样本作比对。

主要结果如下:

  • 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与其肠道微生态失衡程度是一致的;
  • 微生态失衡与血液内的炎性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及反映器官受损的标记密切关连;
  • 与没有感染的人士相比,新冠病人肠道内的「坏菌」较多,例如活泼瘤胃球菌(Ruminococcus gnavus)、扭链瘤胃球菌(Ruminococcus torques)和拟杆菌属(Bateroides dorei);
  • 新冠肺炎患者缺乏已知能够调节免疫力的「好菌」,例如普拉梭菌(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真杆菌(Eubacterium rectale)及几种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a spp.)菌种;其中普拉梭菌和双歧杆菌与新冠肺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
  • 患者病毒清除后30天,「好菌」的水平仍然偏低。
  • 中大医学院肠胃及肝脏科助理教授 麦咏欣医生 指出:「我们在今次研究发现,肠道细菌组合与针对新冠肺炎的免疫反应及随后的组织受损有莫大关连。此外,大部分患者在感染后六个月仍持续出现『长新冠』症状,如疲倦、记性差、失眠、呼吸困难和脱发,意味着肠道微生态失衡,不但可影响新冠肺炎病情的严重程度和出现细胞因子风暴的风险,更与愈后的身体状况息息相关。」

    中大医学院肠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副主任 黄秀娟教授 总结:「肠道微生态失衡与感染新冠肺炎后病情的严重程度、出现持续相关症状,以及持续发炎的病征(即『长新冠』)都有密切关连。我们的临牀数据显示补充肠道所缺乏的益菌可以纾缓病情及促进抗体产生,现正研究利用改善肠道微生态失衡以减少『长新冠』的风险。」

    警务处一名职员快速抗原测试呈阳性
    警方发言人今日(十一月十日)表示,警务处
    岭大调查发现长者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有较强心理韧性
    市民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都要适应新常态,有研究指出,岭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