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强网志谈大湾区与香港金融

23.04.2017  20:20
我在月初的网志中以「粤港澳大湾区」为题,谈到香港作为区内金融业最发达、与国际联系最紧密的地方,可以通过加强与内地的金融合作,进一步拆墙松绑,促进金融服务及资金流动,大力推动大湾区的创新及发展。

 

上星期四,我出席了由香港青年协会主办的分享活动,与差不多200位主修金融、工商管理及经济等学系的大学生讨论香港在珠三角以至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中的角色。在活动中来自不同背景的讲者分享了他们的看法,其中来自银行界的讲者谈到业界配合大湾区发展所面对的挑战,指出过去银行贷款可以以物业、厂房、机器以至现金流作为抵押,但在新经济产业当中,这些抵押品均未必存在,直接影响业界的运作模式。我认为这位讲者的看法很值得深思。

 

众所周知,香港作为全球主要的金融中心,除了是中国企业包括广东企业主要的上市融资平台,也是人民币国际化及内地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主要通道。而以粤港关系而言,自改革开放以来,香港一直是广东省制造业的主要投资者,也在引进外资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香港银行也是不少珠三角地区企业的贷款来源,伴随着不少来自亚洲各地、率先到内地投资的企业家成长,为中国赢得世界工厂的美誉。过往香港金融业所担当的角色,主要是为企业北上投资设厂及生产提供融资渠道,亦为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进行集资。

 

然而,随着中国互联网经济急速发展,新兴的互联网产业已经成了区内以至全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这个转变也为金融服务机构带来挑战。正如那位讲者提到,对于这些新兴企业而言,传统的抵押品不复存在,那银行应该如何为这些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进一步而言,互联网产业只是新经济的一个部分,其他创新范畴如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Robotics)、生物及医疗科技等正不断革新各行各业的生产和经营模式,这些产业与实物为本的传统制造业根本上很不同,那金融业如何才能把握互联网经济所带来的商机呢?

 

这个问题值得大家思考。事实上,香港作为国际主要的金融中心,可以为区内的企业提供融资,特别是引进国际投资者,与环球经济接轨。在大湾区里不同城市错位发展的策略中,香港很自然地将在金融方面扮演不可或缺的枢纽角色。而随着新经济的发展,融资模式亦会发生改变。

 

过去创新企业于整体经济而言的经济规模较小,来自天使投资者与创投基金的资金已可以满足他们的需要。但时至今日,创新企业对于中国特别是大湾区经济的重要性日益增强,势必成为将来经济的主要增长动力,亦为金融机构包括交易所等带来挑战及机遇。因此,香港的金融业界包括上市平台都必须与时并进,发展新的经营模式及制度来配合新经济的发展。

 

以协助创新及科技企业融资为例,我们可以为他们设立专属的上市以至上市前融资的平台。新的上市平台固然不是新的概念,但我们必须知道一个交易所融资平台最重要除了上市及交易规则等几纸条文,更重要的是拥有相关知识的投资者群体。大湾区的规划及发展,正正提供了一个机会吸引相关的资金及投资者,让我们发展一个名符其实的科技融资平台。以往有意见认为香港非创新及科技企业上市选址的首选,原因包括估值以及投资者欠缺相关知识及兴趣等。诚然估值反映了投资者对相关投资的信心,而信心正正是建基于对相关产业知识的掌握。

 

在过去十多年,与我们一河之隔的深圳已经从制造业的重镇发展成全国科研与创新产业最活跃的地区之一,被称为中国的矽谷,有着良好的创业氛围,香港与深圳只是一河之隔,由市区到深圳只需不到一小时车程,恰巧与由三藩市到矽谷的车程相同。随着明年港珠澳大桥及广深港高铁相继通车,香港与整个大湾区距离都只是两三小时以内的车程。正所谓近水楼台,香港的金融业以及投资者只消一程车的时间,便可亲身到不同地方了解这些新兴企业的经营情况。而香港资金与资讯自由流通,是国内与国际创新投资者理想的基地。因此,香港已具备所有条件成为大湾区新经济的金融中心。

 

放眼将来,我认为无论是创业或是发展业务,我们都不能单看香港市场。要知道在互联网时代,企业的经营模式并不受地域限制,而是靠建立和扩展规模去做大做强。香港是区内最国际化的城市,我们亦有知名的世界级大学,教职员及学生来自世界各地,我在星期四的交流活动中就遇到几个来自哈萨克斯坦的留学生。当世界各地的菁英都来到香港发展的时候,我们自己当然不能错过这样难得的机会。只有放眼更大的市场,我们才能做到立足大湾区,服务全世界。

 

(以上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陈家强4月23日在网志发表的 文章



利民纾困措施 2018接踵而来
本届特区政府矢志建立关爱、共融、平等及公义社会。政府新闻网
整笔拨款制度的迷思
新一年开始,经过圣诞及新年假期,相信大家和我一样,政府新闻网